中新网北京9月29日电(记者 徐婧)身着中国传统服饰在古建筑前合影,在百岁“高龄”的古桂旁细嗅芬芳……9月29日是中秋节,也是今年中秋、国庆节假期第一天。当天,颐和园第二十二届“颐和秋韵”桂花文化展开幕。
59盆百年古桂香溢金秋
今年的中秋、国庆“双节”共8天假期,在园艺师的精准调控下,颐和园桂花在中秋、国庆假期来到最佳观赏期。颐和园的园艺师巧妙利用桂花二次开花这一特点,对每株桂花“因材施教”,使桂花自布展以来陆续开放。
颐和园第二十二届“颐和秋韵”桂花文化展。 颐和园供图
本届“颐和秋韵”桂花文化展将持续至10月23日,目前桂花进入盛花期,桂花在每日清晨和傍晚花香最浓,是观赏的最佳时间段。
据介绍,颐和园“颐和秋韵”桂花文化展是北方规模最大、等级最高的盆栽桂花展览,今年共展出59盆园藏百年古桂,加上园艺师培养的百余盆大型盆栽桂花,今年的展出量达220盆,遍布仁寿殿、佛香阁、东宫门和主要门区。
为提升假日游园体验,颐和园增设青少年桂花文化体验专场。29日,颐和园贵寿无极院落内开展教育互动活动。伴着悠扬古琴声,沉浸在馥郁的桂花香气中,画家结合中秋的节日文化与桂花文化内涵,以“丹青中秋月,墨韵桂花香”为主题教授青少年创作传统中国画。
图为画家教青少年画中国画。徐婧 摄
中式面点老师以“巧手贺中秋,萌娃做月饼”为题,边示范边讲解带领小学生制作传统月饼。同时,颐和园的科普老师组织小学生开展桂花植物观察笔记。
花坛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
作为天鹅春季迁徙过程中一处重要的落脚地,颐和园将天鹅迁徙的身姿“留”在了秋景中。国庆节前夕,一组名为“和谐共生”的主题花坛在颐和园东宫门影壁以东区域亮相。
花坛以天鹅飞过中式花窗为主体,下方丹桂飘香、鲜花烂漫,展示天鹅迁徙过程中的生命之美、生态之美、文明之美。同时,花坛立体选用四季海棠等色彩艳丽的植物,与地面蓝粉色系共同营造天鹅飞临昆明湖时的美好景象。
图为颐和园“和谐共生”主题花坛。 徐婧 摄
耕牛、屋舍、农车农具……用鲜花构成的“耕织画境”一经亮相,就成为了游客的打卡地。颐和园耕织图景区始建于乾隆时期,位于耕织图的“耕织花境”主题花坛展现屋舍、耕牛、农田的意象,纺布融合了清代内务府“耕织图”字样织锦的团寿图案,构筑一幅清新自然的丰收画卷。
颐和园副园长王树标介绍,今年迎“双节”,颐和园着力打造喜庆祥和的游园氛围,提升“颐和秋韵”桂花文化展的规模,在重新设计、扩大2处主题花坛的同时,通过摆放特色花缸、紫薇盆景等点缀园林,让游客无论从哪个门区入园、身处哪个景区,都能感受到节日氛围,为市民游客献上一份“双节”贺礼。(完)
中新网宁波9月29日电(记者 林波)观赏颇具年代感的竹编器具、竹雕工艺品,交流竹文化习俗,共同制作非遗竹编;吹着海风,与“新老朋友”围炉烧烤,用美食打开话匣子;通过“萝卜蹲”“猜拳大王”等互动小游戏,传递中秋佳节的快乐……这是“登陆”台胞花式过中秋的剪影。
台胞制作非遗竹编。邱馥琛供图
时值中秋佳节,浙江宁波举办系列台胞台属中秋联谊活动,分享团圆月饼,共话两岸情。
在宁波市海曙区龙观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、龙谷村文化礼堂,当地举办了一场以“中秋赏竹,同心归一”为主题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。
现场,竹根雕作品“同心聚力”吸引了众人目光。据当地博物馆创办者孙剑鸣介绍,这件作品由300多个竹根组合而成。
“这件作品就像是在说,不论在哪里,中华文化的根脉总能把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!”2018年,台胞胡请鸿来到宁波工作。在他看来,宁波就是他的第二个家。
将竹条整齐排列后,再进行细密穿梭,盖上纸模板……在非遗传承人的演示下,台胞们体验了非遗手工竹编,将美好的中秋、国庆祝福于指尖展现。
“相约N30°最美海岸线,在象台胞中秋联谊活动”现场。 郑杰供图
无独有偶,在宁波象山,“相约N30°最美海岸线,在象台胞中秋联谊活动”于9月28日晚在贤庠镇举行。台胞们三五成群,吹着海风,交流生活趣事。
在大陆生活了30年的台胞施绍雄曾参加过“无数次”台商聚会,但这次感觉格外不同,“主办方提供的台湾香肠、咸猪肉、油饭,让我吃到了妈妈的味道,感受到了家的温暖。”
在舒缓的音乐和温柔的灯光下,这份温馨也同样感染了多年没回台湾过中秋的台胞陈俊硕,“这次我特意带上妻子和儿子,来跟象山的‘家人们’团圆。”
记者了解到,本次活动还邀请台胞陈美雀现场制作了“中秋团圆灯”。该团圆灯使用16条竹编交叉制作而成,将团圆、安康的祝愿凝结于竹编,用心编织情意,期许所有的美好如约而至。
据象山县台联会负责人表示,此次活动的举办,旨在搭建平台,加强与台胞台属的联谊,增进两岸亲情,推进两岸同胞交流交心交友,让台湾同胞在“象”如在乡。(完)
联系人:豪彩平台app下载安装
手机:18255721410
电话:0857-12643669
邮箱:12643669@yahoo.com
地址: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纳雍乡